2006年7月14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穿囚服的“心理医生”
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杨劭圣 陈爱平

  在省五监七监区二分监区,郑德化可是名人。一提到他,服刑人员们就纷纷伸出大拇指:“老郑是我们的义务心理医生!”
  郑德化2002年因犯抢劫罪被判刑13年。入狱之初,他也曾自暴自弃,一度混刑度日。但民警们并没有把他看死,反而想方设法在生活、学习和改造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。更让他感动的是,监区还专门抽调了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民警,多次为他进行心理疏导。
  通过与民警的长期交流,郑德化的心结慢慢打开了。他懂得了监狱减刑的政策,也明白了自己的心理症结所在。他转变了,经过刻苦努力,先后多次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,还两次获得了减刑奖励。
  郑德化知道,自己之所以转变,与民警的心理疏导是分不开的。他也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:“我这么个落后分子都能被挽救过来,心理疏导真的这么神奇?”
  看到有个别服刑人员改造情况不好,他不禁冒出个想法:“民警每天要教育这么多服刑人员,忙都忙不过来。我作为一名服刑人员,更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,为什么不能协助民警做点这方面的工作,让这些人早日树立信心、早日新生呢?”
  于是,郑德化一边向民警请教心理咨询、心理疏导知识,一边托人买来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,自学起来。
 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郑德化逐渐能十分自如地运用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。谁因法律疑问、家庭矛盾或是改造不顺心而有思想情绪,他发现后,总会关切地上前询问,或出主意,或开导,为人排忧解难。
  由于他年纪大,学历高,又会分析问题,很快成了大家心目中的“公道人”。找他解决思想疙瘩的人越来越多,郑德化也乐此不疲。分监区民警也支持他,鼓励他多为同犯做点事。
  郑德化的心理疏导很有特点,他喜欢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问题,这让对方很容易接受他的观点。因为身份相同,服刑人员的一些体会、想法和烦恼郑德化都懂,解决起来也能对症下药,不少人都因此很快走出心理阴影。
  何某入监后不久,妻子便提出了离婚要求。何某一时无法接受,终日唉声叹气。郑德化见了就主动与何某结成帮教对子。“既然你爱她,那么你就要懂得,放弃也是一种爱。咱们当初犯的错误已经让家人吃了很多苦。作为一个男人,咱们现在的放弃,让爱人能开始新的生活,这样不好吗?”郑德化用自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导何某,说得何某频频点头。最后,何某十分理智地与妻子在平和的氛围中达成了离婚协议,并重新回到了改造正轨中。